近期,山东某市人民医院网站发布的一则2025年博士研究生引进拟聘用人员名单,引起舆论关注——拟聘用的10人,其中8名医疗岗位拟聘用人员均为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而2名管理岗位拟聘用人员均为菲律宾永恒大学的博士。
公示名单迅速被网友截图转发,质疑集中于“永恒大学是否等同于速成学历”。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应届求职的博士生,高校教师构成了赴东南亚攻读博士的另一主要群体。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和博士生王俊曾发文指出,我国赴东南亚读博群体主要来源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其中尤以民办本科高校为多。
这一现象源于高校政策与个人困境的双重推动:高校为提升教师博士率及国际化水平,出台政策鼓励深造;但教师多难脱产学习,加之国内博士竞争激烈(部分院校倾向应届硕士),促使需求者转向学制灵活、门槛更低的东南亚博士项目。其核心动机多关联职称评定、转岗或响应学校政策。
高校招聘,明确拒收东南亚博士
实际上,这不是菲律宾永恒大学第一次卷入中国舆论旋涡。
2021年9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首次因“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将其列入认证加强审查名单;2022年12月,该校拉古纳分校被查出“虚报博士招生规模”;2025年5月,再次被点名“再次加强认证”。
与国内4~6年、人均发表2篇以上SCI才能毕业的理工科博士相比,据悉永恒大学部分博士项目2~2.5年即可完成,且对英语、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极低。低门槛、短学制、低费用,精准击中部分想要成为博士人的痛点。
这不是个案,而是“东南亚学历风暴”中的又一波澜。2022年,湖南一高校斥资1800万元一次性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的博士(其中22名属于该校工作人员“毕业返校”,1位属于“校外引进”)存在不当做法,时任党委书记被免职;2024年,成都一大学辅导员招聘公示,9人中有6人手持东南亚高校博士学位;2024年,山西一高校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7人是毕业于东南亚及东亚高校的博士……
当“出口转内销”的镀金通道被反复验证,舆论的板子自然首先落在东南亚博士身上。
近年来,东南亚博士在国内高校就业市场的处境愈发艰难,高校在录用这类人才时也日趋谨慎。
此前已有高校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引进东南亚、韩国等大学毕业的学科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博士,而已经在职攻读这类博士的(该校)教师,需经学校审批同意,且回校后不享受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及校聘副教授绩效等相关待遇。
今年5月,福建一高校发布人才招聘公告明确提出,“从海外(境外)引进的博士研究生需毕业于国际知名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之一最新排名前500的大学,或所学专业在国际知名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之一最新学科排名前100……国际知名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以ARWU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为准”。明确的排名门槛,将东南亚、韩国的大部分高校排除在外。
近年来,为遏制“速成学历”乱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学历认证审查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自2021年8月以来,已对50余所国外高校或其学历教育项目加强了审查并发布公告。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蒙古、白俄罗斯、韩国等国高校是此次加强审查的主要对象。尽管一些学校在教育部认证名单上,但其教学质量把关存在不足。此举旨在向相关院校及留学生发出明确警示。
博士供给倍增,高校择才更重“含金量”
国内高校对东南亚、韩国博士的谨慎态度,与高校教师学历结构的显著变化也密切相关。
2014至2023年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不仅规模扩大,学历层次也大幅提升:据去年底最新公布的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可知,2023年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2.2万人,较2014年(31.4万人)数量接近翻倍;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0%,较2014年(20%)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
具体到不同地区来看,北京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教师占比高达72.5%,上海高校该比例也达到60.7%。更直观的是,2024年,我国毕业博士生9.72万人,相较于2014年的毕业博士生5.37万人,10年间的增长量为4.35万人,增长比例约为81.0%。博士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为高校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需达20%以上,这曾导致部分地方院校为达标降低招聘标准。但如今,随着国内博士供给增加、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对博士人才的选择空间扩大,招聘标准也从“有博士即可”转向“学术能力强、科研潜力大”,这使得学历“含金量”存疑的东南亚、韩国博士逐渐失去竞争力。
虽然东南亚、韩国部分高校的博士存在一定争议,但也有声音指出,高校“一刀切”地拒绝这类博士并不合理。这些地区也有一些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工艺大学等。
从长远来看,高校在人才引进政策上还是需要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高校的了解和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国外高校的学术水平、博士培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引进标准;另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加强对候选人的全面考核,不仅要考察其学历背景,更要注重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东南亚、韩国博士引进问题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学历提升应聚焦学术质量与自身能力,而非盲目追求学历标签。无论在国内攻读还是出国深造,都需以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核心,选择正规、高质量的教育机构与项目。同时,应坚守学术道德与规范,持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关注教育政策与学术动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
高校人才引进的核心终究是“人”而非“学历”,唯有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才能在避免“水博”干扰的同时,吸纳全球优质人才,推动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
[2]媒体起底“速成洋文凭”灰产链,专家:我们要给学历“祛魅”. 澎湃新闻,20250507.
[3]“高校招聘,不要东南亚博士”. 麦可思研究. 20240711.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牛达人配资-牛达人配资官网-全国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指数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